|
“生物银行”时间:2019-12-04 走进上海张江生物银行,高高的橙色架子上有一个个类似保险柜的小抽屉,这里储存了50万份肿瘤组织,是银行的第一批“库存”。 什么是“生物银行”?它的出现有何作用?这个银行怎么“开户”?又如何“保值”? 一管血,一根头发,甚至一份尿样,经过采集、打印身份编号,再入库存进“银行”,等待日后使用。事实上,生物银行即生物样本库,与普通银行不同的是,它的储存品是组织、血液、细胞、器官、DNA等生物样本,以及与其相关的临床、病理、治疗、随访等资料,还有质量控制、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。 生物样本库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银行,这里存储的标本是每个人的基因护照,也是为人类健康保值增值的源泉。这些数量庞大的标本蕴涵了长远意义,通过研究分析,能揭示出人类一些疾病的发生规律。它不仅是各类基础科学研究和临床实验的重要条件,也是将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并投入临床应用,开展转化医学的物质基础。 近年来,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资料的积累,建立国民生物样本库成为大型科研项目的必要支撑,也是发达国家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举措。拥有生物样本的数量和质量,是国际生物科技领域争夺的焦点之一。 我国的生物样本库起步较晚,但发展十分迅速,除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,人口和疾病样本的充裕也是关键因素。 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、共享程度低,早期的生物银行建设十分艰难。真正建设规范的生物样本库,更是凤毛麟角。 对此,研究人员在不断规范生物样本的“物理质量”的同时,更加重视提高生物样本的“信息质量。 当某项研究需要提取生物样本时,如果在最初采集时,针对该样本资源提供者的性别、血压、心率、详细病史等信息,做到尽可能的详细,将能更加精准地判定样本资源是否适合这项研究。目前更多的样本信息质量参差不齐,这也是目前在做科学研究时,需要大量的样本消除误差的原因。 |